昨天,同事的父亲去世。去参加了他的葬礼,我们日常参加的婚礼及喜事较多,也有较多的话题,印象也比较深,像参加葬礼这样的事情,没有赞美之词,有的只是悲伤,及家人的痛苦流涕。现在春节快到了,是喜庆的日子,此时谈起这个话题,有点沉重,自己想一想也不太适合,但是也是为了纪念天下去世的老人吧。特别是到佳节更不该忘记天下父母。
在我们山东各地,老人去世后,葬礼有点差别,鲁南,胶东,西北,及山东内陆沿海,大体相同,也还是有不同的做法,在临沂(属于鲁南)老人去世后,一般三天送殡,首先为了对逝者尊重,灵堂一定是坐北朝南,是正房。临终前,儿女要为老人沐浴更衣(穿送终衣服),并将其移至正屋明间,在亲属守护下,度过弥留时刻。如果要是死的人,死前见不上子孙一面,那是很遗憾的。死后,丧主须立即差人讣告亲友,称“报丧”。死者通常在当日入棺,称“入殓”。入殓前,子女按长幼次序为死者净面,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入殓后,灵前摆好供桌,亲族邻里结伴前来吊孝,男子平辈及晚辈行三叩礼,女子跪着放声痛哭。子女日夜守灵,以尽孝道。从死者去世当日起,每日三次由子孙到土地庙烧化纸钱浇奠汤水,有的地方不是三次像莒县那边九次,称“报庙:出殡前的时间里,子孙及前来吊唁的人,一定在逝者的棺材钱烧火纸,为去世的老人积攒去阴间的钱。棺材前点着长明灯,在鲁南地区虽然老人去世,很悲哀,但是做子孙的有时要面子,要虚荣,也要大张旗鼓的努力办好,有时还要请戏班子。鸣炮,请客。在葬礼的前三天把帮忙及封了礼的都请来吃饭,,殡葬的晚上才算结束。前两天每顿10个菜,出殡当天要有十四个菜,喝酒,一直吃喝到晚上才结束。特别是抬棺材的招待的级别更高,他们喝的酒及吸的烟更好。
葬后祭奠:葬后第三天,死者亲属为新坟添土,谓“圆坟”。从死者故日算起,每七日,亲属要到坟前举行祭奠仪式,谓“烧七”,至七七止,其中五七为大奠,在我们日照及县五七更重要,上坟时,丧主的儿女要备好“纸活”(用纸、条糊扎成各种造形),如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童男童女、牛马车轿等,也很跟形式像现在电脑都有了,七、七七为次奠,其它七为小奠。死者逝后第一百天,孝子孝眷要到坟前祭祀,称“过百日”。死者过世三年内,遇其诞辰和逝世之日要到坟地举行祭奠,诞辰日祭奠称“过生日”,逝世日祭奠称“过周年”。待死者第三个周年过后,子女不再守孝。葬后的祭奠活动沿袭至今,70年代后,火葬渐成习惯,一般人死后,国家提倡殡葬改革,为了节约土地,也应该改革,但是改革开放后,条件好了,反而有的地方更排场浪费了,这几年在发达的地区有的人修墓地要花几百万人民币,即便是花火了,还要套上棺材,这样不是照样浪费土地吗?
由此我们有必要学习西方国家的方法,更要学习伟人,像我们周恩来总理死后把骨灰撒入大海。人生时是珍贵的,其实人的生命与植物一样,是循环的,虽然我们不漠视生命,但要淡视人生,像基督教,人死后不浪费,不比嚎啕大哭,由牧师祈祷,亲朋好友送花圈,家属和子女戴黑纱,将死者运至火化场。火化后将骨灰盒或存放或自找闲地掩埋,垒小土堆为坟,有的在坟前立碑。每逢“过七”或“周年”,或者纪念日送个鲜花,我们汉人死去后,认为去阴曹地府去了阎王殿,经过多少年后,有造化重新脱生。信耶稣的相信人死后,去了天堂。(造化不好的进了地狱),我们现代人有知识,不应该相信这一套,应该以唯物主义观点来看问题,现代社会须有进步的葬礼风俗及习惯,时间长了风俗及习惯就会慢慢使人接受成为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