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台山陵园广告
陵园资讯
联系我们Contact us
陵园名称:重庆龙台山陵园

园区电话:023-65282028
传  真:023-65282028
网址:
www.cqlygmw.com/lts
地址: 重庆市九龙坡区华新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龙台山陵园为遗体捐献者刻墓碑

信息来源:龙台山陵园  作者:龙台山公墓  发布时间:2023-06-22

宋洁/文

     曾经有捐献者如是说:
    眼前这份遗体捐赠表格
    他普通而又特殊
    因为它是一份责任的声明
    因为它承载着我们对于身后的承诺
    是的,那一刻,他们的生命停止了
    灵魂却在死亡中更加圣洁昂扬

    3月31日,清明临近,在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一群穿着白大褂的学子们,朗诵着为祭奠逝者而作的诗歌,集体为一群“无言恩师”默哀,感谢他们为培养一代代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而献身。

    学生们的“无言恩师”是一群特殊的遗体捐赠队伍,有健康的中青年,有因为患疾病生命走到终点的患者,他们希望在生命终结的时候,用躯体架起人类攀登医学高峰的阶梯。

    这是一群可敬的人!每年,重庆医科大学都会组织类似的活动以表敬畏。尽管如此,因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重庆目前实现的捐赠数和医学需求仍有一段距离。

    学生签订“承诺书” 实验操作前集体默哀半分钟

    “实验室内不嬉笑打闹,不拍照,言语严肃;不拿尸体形态开玩笑,不对尸体评头论足;实验操作前,面对遗体肃立,默哀,致敬……”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二年级学生杨航手拿这样一份“承诺书”,与全校师生一样,在承诺人一栏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作为一名倡导者,杨航告诉记者,第一次走进解剖室心里充满着怀疑与恐惧。“这是真的吗?”、“老师,我害怕!”杨航说,大学一年级便接触到基础的“系统解剖”,当时老师在课前告诉大家,这些遗体捐赠者是抱着一种服务的心态留在了这里,我们不需要害怕,而应该怀着一颗敬畏的心。

    “对于这样一门课程,我们注重在精神上和人文上去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敬畏生命,提升自身的医学修养。”重庆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周庭永说,医学院全校学生都要上解剖课,从一年级开始,学校、老师便开始对他们进行认识上的教育。

    实现捐赠数和医学需求仍有差距

    医学院的学生从大一下学期便开始接触到基础解剖课——系统解剖,大三开设的“局部解剖”最为重要,是学生进入临床医学的桥梁。除此外,还有麻醉解剖、应用解剖等多种解剖课程。

    尽管每年登记遗体捐赠的人数在两百人左右,但实现捐赠的人数和医学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

    “学校每年需要用于解剖的尸体至少百余具,然而现在每年实现的遗体捐赠只有60余具。”周庭永说,由于尸体不够,学生不能充分的进行实验操作,比如,原本分成4人一组的解剖课,因为尸体的缺少可能只能8人一组,而在全国200余所医学院校中,重庆医科大学的遗体接收数量还算较多的。

    捐赠墓碑上已刻有500余个名字

    重庆医科大学遗体捐献站负责人左饶彬告诉记者,学校从1980年开始陆续接受遗体捐赠,那个时候还没有专门的遗体捐献站,都是捐赠方主动找到学校。

    1997年,重庆市红十字会开始组织进行宣传及规范遗体的接收;2004年11月开始实施《重庆市遗体捐献条例》。

    左饶彬说,接收站从一开始的每年一二十具到四五十具,再到现在的六十多具,数量在逐渐上升。在重庆市龙台山陵园有一块专门为捐献者刻的墓碑,现在已刻有500多人的名字。

    每年清明节,重庆医科大学都将组织师生及捐赠者家属去为其扫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祭奠他们。

    信奉“入土为安” 观念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在遗体捐赠队伍里,有健康的中青年,也有因为患疾病生命走到终点的患者,他们大多抱着“只要活着的时候快乐就好”的心态,希望生后也能为社会为医学做出贡献。

    “我们现在主要是通过爱心人士的个案去逐步感召身边的人们。”重庆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入土为安”的观念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从这几年的捐赠情况看来,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

    每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重庆市各区县的红十字会都会集中起来举行活动纪念遗体捐赠者,从而感召更多的人加入捐赠行列。

    据重庆市红十字会的统计,从97年到现在,14年的时间重庆市共接收遗体捐赠一千余具,主要供重庆医科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用于医学研究。

 

本文来源:龙台山陵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