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系统:采用环状、网形成“两轴三环”的大格局
两轴:是主要的视线景沿线设置若干景观节点,同时务等职能。其他道路在大的交线,以营造曲径通幽的自然环园外机动车环线:为保 性,优化区域小气候,达到低保特征,墓区内严格控制社会织以电瓶车和步行为主。社会机动车可通过环绕用 外围的园外环线到达最近的出有面积可弹性发展的绿荫停车瓶车及相关祭祀服务。
园内车行主路(外环与内园内外环线是供电瓶车环行三道路,而贯通三大墓区中心的线,担负中心区的交通主干。他们属于区内的二级道路,常年通行宽度5~6m,可供双向电瓶车及步行人流同时使用。 同内车行支路:园内双环线由纵横交错的支路会相联系,支路间距约200~300m,以不超出人步行的愉快距离(250m左右)为控制标准。支路宽可为3~4m,不设立道牙,以获得临时借用草坪增加人通行宽度的需要。
团内步行主路:由园内车行路围合的小区依据面积再次划分为组团,每个组团面积约5000~10000m2,陵组团间主要采取步行交通,步行主路固定通行宽度林设1.2~1.5 m,两侧或一侧设半铺装半草坪的过渡带,满足人流高峰时通行宽度可扩充至2.5~3m。
园内步行支路:组团内交通具有相对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直达每个墓位的墓前小路结合景观需要采用汀步等手法,或直接以草坪代路。
景观节点
除主次入口的集散广场外,区内各车行路节点处均设有广场,其中位于内环线四角的四个服务性广场设有小体量辅助建筑,提供基本的服务功能。以松寿园为例:其为于园区中心,是园内重要的景观节点。松寿园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来诠释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中心广场层层抬起构成一幅抽象绘画,象征生命由胚胎向成熟的发育。三块长石由地面生长出来,一 块圆滑光泽,代表生命的幼年,一块坚硬沉稳,代表生命的壮年,另一块裂痕多孔,代表生命的晚年。水则代表生命之源。十二生肖地雕和挺拔的雪松寓意中 华民族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象征伟大祖国的纯洁与永生
植物设计
植物是墓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因素,根据现代殡葬观念,墓园逐渐向花园靠拢,除了传统的松柏等 常青树种,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木也被引种到园区中,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东华林绿化系统由外 围防护绿化(丘陵带)、轴线绿化、水体绿化、车行道绿化和墓区绿化构成(图13~14)。分别采取不同的植物配置原则,如矩阵式种植可用于丘陵区,作为防护绿化带,或用于暂未开发小区营造背景林;乔灌木在水平向与竖直向均分层配置,用于轴线绿化,创造宽阔的视觉通廊;乔灌木在竖向分层,水平向相重叠用于车行道两侧,以减少人流车流对墓区景观的干扰,同时创造“曲径通幽”的道路景观;疏植则用于池畔河边或艺术墓区等可资借景的区域;孤植用于节点或墓区内造景。
水系组织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传统风水理论中的重要元素。水体是一种特殊的绿化形式,不仅可以达到丰富植物景观的效果,同时,也可用来排蓄水,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葬经》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在古代风水中,平地以水为龙,抱环曲弯的水态为龙脉,可见水是生气之所在。墓园基地两面环水,地势较平坦,因此在规划中引水入园,盘曲缠绕呈龙脉势,增强景 观层次。 现代墓园作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墓园 公园化已成为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东华林体现了“生者为重”和“人文关怀”的思想,营造出祥和、安逸的氛围。把已故的亲人安放在一个风景优美、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是每一个晚辈所希望的,用设计公园的手法来设计陵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排排坐墓碑的形式,不但为已故的亲人,也为祭奠者创造一个优美、 舒适的环境。在让逝者人土为安的同时,还能给后人留下一片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