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墓 上饶七君子"之一杨良瓒安葬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
杨良瓒骨灰昨天迁葬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 龚国荣/摄
上饶集中营“七君子”
上饶集中营里的“七君子”,是指囚禁在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特别训练班”里被编为“文化组”的七人。分别是冯雪峰(文艺理论家,诗人,鲁迅挚友,皖南事变发生时在金华被捕)、吴大琨(经济学家,在慰问新四军返沪途中被捕)、杨良瓒(抗日军独立33旅政治委员)、王闻识(浙西民族日报社社长)、计惜英(国新社记者)、郭静唐(国民政府浙江省参议会参议员)、叶苓(新四军干部)。
他们都是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第三战区特务机关从东南各地逮捕的爱国进步人士。因“文化组”人士普遍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所以被美称为“七君子”。
这是一场简朴而炽热的迁葬仪式。
昨天早上,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内,静谧温馨。老革命家杨良瓒同志的几十位亲属、生前好友、学生代表聚在一起,护送杨老先生走完这段归葬之路。
9时,仪式正式开始。杨良瓒先生的二儿子汇生、三儿子南生,亲手抬起父亲母亲的骨灰,缓缓地向墓地走去。这段100余米的石板路,杨老先生的儿女们却已等了30年。
墓穴开启。汇生久久地站在墓碑前,默默无言。在此前,他已为此事奔走多日。南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白帕,为父母亲仔细地擦去周围石壁上的泥土。一旁的孙子、孙女婿们拿出打火机,将两捆芝麻秆子点燃,火苗在微风中渐渐旺起来。
打扫完尘土,是安葬的时刻了。“一路走好,爸爸妈妈!”杨家的子女们列队站成一排,依依不舍地送别父母最后一程。墓地工作人员把骨灰小心翼翼地放进墓穴,加盖,密封,再加盖,最后平放上一块墨绿色的大理石墓碑。
尽管已离世30年,杨良瓒却一直被暂时安葬在鄞州区芝山公墓中。他来不及知悉在离世两年后自己平反昭雪的消息,更为自己革命者的身份无法正名而满腔冤屈。
苍翠松柏为伴,杨良瓒、杜燕——杨老先生和妻子的名字镌刻在墓碑上。30年后,他的骨灰终于被迎进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永久得到安息。
“今天,我们怀着既沉痛又高兴的心情,来参加缅怀老革命家杨良瓒先生的活动。杨老先生的骨灰迁葬革命烈士陵园,是对其一生革命的认可和告慰。”鄞州区委党史办副主任鄢舟说,去年底,他们接到杨汇生为其父亲递交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中的相关资料,得到高度重视。在随后的档案查询、比对中,发现了杨良瓒老先生早期在上海及浙江鄞县“贝母运动”中的相关材料,其革命事迹得到印证。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从著名的上饶集中营‘七君子’之一,与叶挺、冯雪峰被同囚一室,到领导鄞县贝农开展‘贝母运动’,为贝农争取历史高价;从重庆谈判时期,以记者身份撰写檄文揭露蒋介石真内战假和谈的阴谋,到受组织任命去营救郭沫若、费孝通、史良等人……”上饶军分区原政委李胜的夫人李群在缅怀杨老先生时说,杨老先生的事迹,在好多历史书中已有记载,可以说,杨良瓒老先生的一生,是对党赤胆忠心、对家乡满腔热情的一生。记者滕华通讯员龚成
杨良瓒生平:
杨良瓒(1916-1981)原名杨金瑞,字良瓒,以字行。参加革命后曾改名杨瑞农。鄞县人,中山大学肄业。1916年2月,杨良瓒出生于鄞县大皎乡(今属鄞州区章水镇)的一个普通农民之家。
1932年参加革命,进入我党在上海的秘密地下组织活动点之—的商务印书馆,从事地下革命宣传活动。1934年10月,17岁的杨良瓒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因“皖南事变”被捕进入上饶集中营,史称“七君子”之一。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杨良瓒以《商务日报》记者身份,参加了谈判全过程。
1950年秋,杨良瓒到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52年春,在北京遇到一位来自家乡的流浪汉,诉说家乡土特产贝母滞销,贝农生活艰辛。夫妻俩毅然辞职南下,回乡为贝农争取权益。
“文化大革命”中,杨良瓒未能幸免于难。1981年2月1日,杨良瓒在北京含冤去世,享年65岁。1983年1月8日,杨良瓒得到平反昭雪,彻底摘掉了“文化大革命”中“反革命”的帽子,恢复了名誉。
鄞州区图书馆里现藏有《上饶集中营》(饶漱石著)一书,内有记录杨良瓒革命事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