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居山banner1
  • 龙居山banner2
  • 龙居山幻灯片1(图文)
龙居山联系我们
园区电话:023-65282058
公司传真:023-65282058
地址:重庆九龙坡区渝西路文化阁段
电子邮箱:
183751126@qq.com
在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编:40132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殡葬文化

龙居山陵园之各宗教的丧葬习俗

来源:龙居山陵园  作者:龙居山公墓  发布时间:2024-04-02

“轮回转世”的佛教丧葬观  

    历史记载,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公元65年,东汉明帝梦见西方之佛,他兴趣盎然的遣出十余位使者,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佛法。两年以后,使者归来,他们用白马给中国人驮回一个陌生的宗教。随同而来的还有两位深目高鼻的印度高增。明帝以贵宾之礼接待了两位高增,并赦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为他们修建僧寺,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这座寺被钦定为白马寺。从此,佛光流传,法轮东转。  

     佛教在东汉末年开始在国内流传,但真正在中国社会流行还是在东晋南北朝。东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不已、血肉横流的时代,不仅各阶层普遍有一种“人命若朝霜”,“人生若尘露”的忧生之感,强烈的生命优惠催动着人们四处寻找安身立命之处。道教的流传,使人们指望在神仙乐园中寻找精神满足,而佛教的东来,更为人们开启了精神解脱的新天地。从此,佛教开始济身于中国文化系统,并越来越壮大普及,成为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的一种意识形态。  

     佛教对传统中国丧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佛教宣扬的“轮回转世”观念强烈冲击了中国传统灵魂观念。“轮回”说以为,人死是必然的,但神魂不灭。人死后不灭的灵魂,将在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中轮回,“随复受形”,而来生的形象与命运则是由“善恶报应”的原则支配,“此生行善,来生受报”,“此生作恶,来生必受殃”。这种“轮回转世”的人生观对相信祖先灵魂永存阴间,能祸福子孙的传统汉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很大程度的修正了我国传统的灵魂观念,使建立在“灵魂不灭”和“孝道至上”的传统儒家丧葬礼仪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改变了人们的丧葬观念和丧葬方式。佛教主张薄葬,随着佛教的世俗化和深入民心,佛教倡导的薄葬开始融入中国丧葬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民间丧葬习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方式。  

     其次,佛教倡导火葬,这一全新的丧葬形式对儒家崇奉的厚葬习俗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传说佛教鼻祖释迹牟尼死后,其弟子按印度传统葬 礼火葬,火葬后的骨灰称"舍利"。相传释过牟尼死后,有八国国王分取其舍利建塔供奉。以后,佛教僧侣死后都仿释迹牟尼实行火葬。东汉末。随着佛教的 传入,我国就逐渐出现火葬。唐末,火葬送一步发展,《高僧传》记载了许多中外僧徒焚身之事,有的未死自焚,有的死后再焚化火葬。到宋代火葬已蔚然 成风。宋人王博在其《东都事略》卷三中记载,宋初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宋太祖赵匡胤曾诏回;"近代以来,遵用夷法,率多火葬。"宋代胡寅在其《斐 然集?悼亡别记》中曾评说:"自佛法人中国,以死生转化,恐动世俗千余年间,特立不惑者,不过数人而已。"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文集》卷一十四《跋 向伯元遗戒》也曾说过:"自佛法入中国,上自朝廷,下达闾巷,治丧礼者,一用其法。"佛教"茶毗火葬法"在宋代大为流行。这不仅在中原,而且在边陲和南 方地区也盛行起来。据《宋史》记载,南宋川、江、浙、闽、湘、鄂、赣等地火葬成习,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以后元、明、清时代,佛教倡导的火葬仍沿袭发展。  

     第三,佛教僧侣直接参与民间的丧葬活动。佛教传入后,结合中国人原有的一些信仰,向中国人灌输了许多观念,如佛祖、菩萨、罗汉、天王、 阎罗王、观世音、恶魔、夜叉、罗刹、俄鬼等,还有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这样,中国人的来世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佛教不主张厚葬而实行火葬,但 是宗教观念依然深入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使封建迷信继续泛滥。在丧葬中,诵佛念经、祈祷、设坛作斋、超度亡灵等迷信逐渐兴起,使佛教进一步世俗化、中国 化,到处弥漫着神秘的迷雾,烧钱超度等宗教迷信活动几乎普及到每个家庭。在丧葬上,最为直接的表现即是佛教僧侣在接参与丧葬活动。这种现象经过南北朝和隋唐的发展,到来代已十分普及。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在丧葬之时,都请佛教僧侣诵经礼忏,设坛作斋,为死者超度亡魂。  

     据《宋会要?礼》记载,公元1022年来真宗赵恒死,宋仁宗赵祯曾为其宗的丧葬下诏:每隔7日在观音启圣院和开宝寺塔设一斋会,中书和枢密院须 前往烧香,为真宗赵度亡魂。公元1079年,仁宗皇后曹氏发丧,当朝皇帝宋神宗赵顼下诏:召千余僧侣,穿袈裟,设斋坛,诵《金刚经》,为慈圣太后曹氏超度亡灵,祈求幸福。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陷汴京城,宋徽宗、宋钦宗、后妃、公主、宗党、大臣约三千人被俘。宋徽宗被俘八年后病死在五国城越里吉(今黑龙江 依兰县境)。宋高宗赵构闻讯宋徽宗、宁德皇后之死后,诏令全国各路州县寺庙建道场七昼夜,让僧侣设坛诵经;又下令平江各佛寺选派僧侣三十五人做怫事,为 徽宗和宁德皇后起度亡魂。 

     国葬如此,民间更是普及。家人死后,一般都清僧侣念经,有的士庶之家在发丧之日还专门请僧侣威仪前引开道。民间还盛行"做七",死后每七日供 奉斋食一次,有的甚至清僧人诵经礼忏,共计四十九天,为死者超度亡灵。至宋代,民间丧事访僧侣诵经设斋、超度亡灵已成惯例,形成习俗,成为中国丧葬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习俗遍及全国,一直流传至今。今天,西藏、川西高原的喇嘛一般都为死者诵经,为发丧送葬做"佛事"。  

     第四,佛教对中国丧葬影响还表现在我国丧葬中出现了大量佛教文化因素。随着佛教的传人和普及,汉末始,带有佛教观念内容的物质文化也开始在我 国丧葬中出现。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就开始出现于墓之中,如 1956年出土的武昌市莲溪寺一座砖墓中的鎏金铜造佛像,年代为三国时吴景帝永安五年( 公元262年);出土于辽宁北栗将军山石椁墓中的铜坐佛,年代为十六国时北燕太平年间;还有大量出土的魏晋时期的陶瓷谷仓罐上的佛像等。山西大同北魏文明太后 的永周陵,将墓地和佛寺相结合。此外,汉末至明清墓葬雕刻、墓体、墓砖中出现的莲花、飞天以及佛经故事等,都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任何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都 是该时代人们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文化的物质形态身上,可以折射一个时代人们的信仰、观念和审美取向。从汉末以来墓葬中出现的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物质文化,我 们可以感悟到佛教的观念、信仰已深深渗入到我国的丧葬文化之中。  

     归本返真:道家和道教的丧葬观  

     道教源自先秦时由老子、庄子创立的道家学派。老子、庄子和列子都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道家认为,人生在世,受到无数外在的束缚,如肌体 之累、声色之乐、利禄之欲、死亡之惧和仁义礼乐之羁。 

     只有超然于这一切之上,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缔――道。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道生 万物,道法自然。  

     春秋战国时代,一方面物质文明迅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享乐、欲望、野心、权势和罪恶也同步增长,面对文明进步和道德沦丧的矛盾,道家强调从个体 自身的价值人手,呼唤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和归本返真。庄子认为"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 以身殉天下"。人的自然本性被外在的名利、家族、功业等所扭曲、伤害。而这些外在的东西是没有定义的,只有超越这一切的束缚,人才能复归其自然本性,才能真正 实现人的价值,才能自由地邀游于无功、无名、无己的绝对的自由境界。  

     由于道家持顺应天道、崇尚无为的超逸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在个体的生死观上表现出一种超然的乐死态度。庄子认为,生死若一,生和死是同一回事, 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故"生时乐生,死时乐死矣"。他认为大自然给我躯体,"载我以形",用生使我劳苦,"劳我以生";用老使我清闲,"佚我以老";用死使我安 息,"息我以死",所以以生为善也就要以死为善。庄子将人死看成是归本返真,复归自然。所以庄子的妻子死后,本应悲痛,而他却"箕踞鼓盆而歌"。为了进一步说明死 是人生乐事,庄子不但不主张以珠玉、文锦、车马陪葬,甚至连哭也不要。庄子还讲了一个故事,说他有一次去楚国,途中遇见一个骷髅,对他描述了死去的快乐,"死无 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相信,想请主宰生命的神灵恢复他的原形,遭到这骷髅的断然拒绝!由于道家将生死齐量看待、乐死善生,所以在丧葬上对儒家倡导的"事死如生"的丧葬观表现出嗤之以鼻的态度,主张薄葬。  

     针对儒家倡导的孝道丧葬观,庄子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不仅主张薄葬,而且也身体力行。据说,庄子临死 前,其弟子要按当时流行的习俗厚葬他,他坚决表示反对。他坦然地对其弟子们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斋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 加此"。当弟子们担心庄子的尸体被乌鸦吃掉时,庄子打趣说:露葬要被乌鸦吃掉,而土葬也要被蝼蛄和蚂蚁吃掉。非要从乌鸦嘴里夺过来送给蝼蛄和蚂蚁吃,这未免太不 公平了吧。在今天看来,数千年以前,庄子的薄葬言行更为难能可贵,令人叹服!  

      列子也力主薄葬,对死后的处置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列子》卷七"杨朱第七"记载,列于日:"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 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这是何等的气魄!  

     先秦道家的生死观和薄葬观充满着理性主义的光芒,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丧葬风气由厚葬趋向薄葬,由繁琐趋向简朴,其 中道家丧葬观起了很大的作用。  

     到了两汉,先秦道家提出的"无为"思想,因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辩证内核,逐渐被其他学派的思想家、政治家所吸取。汉初这家从最高统治 者皇帝、官僚、学者直至民间人士,卜者的社会各阶级中受到普遍的崇奉。除了在政治上利用道家的"无为"思想,在思想领域内道家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在丧葬 观上,杨王孙可谓是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据《汉书?杨王孙传》记载,杨氏尊奉黄老,不信鬼神。虽然他家业于金,但在其病终前,他吩咐他的儿子:我死后,我要裸葬,以回归我的真我,请勿要改 变我的意愿。下葬时用布袋裹尸,埋在地下七尺即可。人埋后,脱去布袋,这样可以让我的肉体紧贴泥土。我之所以违背世俗这样做,就是要矫正和改变社会上盛行的厚葬 陋习。其实厚葬对死者无什么神益,而世人在厚葬上竞相争厚,实在是浪费钱财于地下。可见,杨氏这种裸葬言行显然是受到先秦道家生死观和薄葬观的影响,具有"归本 返真"的意义。在杨氏看来,人之生死是自然现象,人死后,肉体就腐烂,人的灵魂就与肉体相分离,就没有独立的精神,各自回归自然。既然如此,又何必要厚葬呢?基于这种观念,杨氏反对厚葬。杨氏的薄葬观对先秦道家的丧葬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当时及后来的薄葬之风的渐起并成为时代风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至汉末,道家从先秦学派转化为一种宗教--道教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道教推崇老子,奇地为祖师爷,称他为"太上老君",但其教义与代表老子、庄子的先 秦道家学说却背道而驰。先秦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提倡清心寡欲,反对人为束缚,而道教却不然,相信天上是有神仙的,追求长生不老和升天成仙。尽管如此,但共 同点之一是道家和道教对现世都持虚无态度,在丧葬上都不重厚葬,主张薄葬。道士死后一般葬在山上或崖上,四川崖葬流行于东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正是道教最为流行 的时期。东汉末道教开始兴起,在两晋时期,统治阶级中很多人信奉道教,积极倡导。在北朝,因沈太武帝拓跋焘崇信道教,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其后魏孝文帝及东翻、北 齐的统治者也都信奉道教,敬礼道主。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这一时期在丧葬上之所以盛行薄葬,固然与战乱、经济凋敝等因素密切 相关,但与当时道教的风靡也有密切的关系。  

     道教自东汉末开始形成,迅速发展,终在南北朝成长为与儒、佛抗衡的一大宗教流派。南北朝以后,道教仍长足发展,经历了隋、唐、北来的兴盛期,南 宋、金元的革新期,直至清代,才逐渐趋向衰微。无疑,道家和道教"归本返真"的薄葬现在我国的丧葬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依据回民的传统习俗和伊斯兰教法原则,以及多年来上海地区回民殡葬礼仪实践,大体有如下仪式: 

   1.备克凡:“克凡”即用36尺白布扯成的殓衣,男3件,女5件。在铺陈“克凡”时,撒一些冰片未、樟脑粉等香料,以起到防腐驱虫作用。  

   2.善面:即近亲好友向亡人遗体告别。善面时,不挂遗像、不奏哀乐、不设花圈、不行鞠躬礼、不对亡人嚎啕大哭,保持礼厅肃静。若丧事承办人要求举行追悼会,一般安排在“净仪”之前,也必须遵守以上“五不”规定。 

  3.净仪:即为亡人净身洗礼。亦称“浴礼”、“洗埋体”、“洗艾斯里”。净仪,由主洗人按照伊斯兰教法规定的程序要求进行。亡人子女或近亲,为敬孝心,可安排1—3人参加净仪,参加人员必须自己净身,并听从主洗人安排。 

  4.殡礼:即站“者那则”,即为亡人向真主安拉祈祷的集体礼拜。参加殡礼者面向“克尔白”(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方向),排班站齐,由阿訇率众对着亡人胸部站立、举意、抬手、大赞、祈祷,在领念大赞四次后,向左右道“赛俩目”,殡礼结束。参加殡礼的穆斯林须净身、着洁衣、不鞠躬、不叩头、不跪坐。“者那则”不在日出、日落、正午三个时辰举行。 

 5.落葬:即送“埋体”下土落葬。“埋体”由男性穆斯林集体肩扛或车推,缓步送至墓地,安放在事先打好的坟坑内。开始培坟土时,阿訇诵念“下土经”,直至坟土培好,阿訇率众举双手捧接“都瓦”(祈祷),为亡人求赦免。 

   6、游坟:俗称“走坟”、“上坟”。是穆斯林传统的悼念习俗之一。上海穆斯林习惯在亲人亡故后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以及每年的开斋节等进行游坟开经仪式,以纪念亡灵。来公墓游坟的穆斯林事先要净身,到墓地要向亡灵致“祝安词”,即道“赛俩目”(音泽“安赛俩目阿来库姆),然后由阿訇诵念《古兰经》,亡人亲属静默恭听,专心参悟。诵经完毕,跟随阿訇举双手捧接“都瓦”,向真主祈求,把恭听天经的回赐给亡故的亲人。游坟时,请爱护绿化,不在他人坟上践踏,不大声喧闹,不供放祭品,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墓地的圣洁。 

    天主教殡葬礼仪  

  一、引言:天主教─基督信徒的丧礼 

    一切圣事性的礼仪是以天主子女的最后逾越为目标,此最后的逾越,是通过死亡,引领人进入天国的生命。如此,满全了人在信德与希望理所宣认的信仰:「我期待死人的复活,及来世的生命」。 

    二、病人傅油礼(终傅圣事) 

1、引言是临终关怀中的灵性关怀 

2、病人傅油在人类救恩史中的基础 

(1)人类生命中的疾病 (2)病人在天主的面前 (3)主耶稣─全人的医师 (4)「你们要治好病人」(玛十.8) (5)病人傅油礼仪─宗座宪令颁布的礼规 

3、谁领受病人傅油礼 

(1)病重者 (2)衰弱年长者 (3)有生命危险、死亡危险者:如施行危险手术者 

4、病人傅油礼的效果 

(1)安慰、平安和鼓励 (2)重振病人对天主的信心,增强信德 (3)结合于基督的苦难 (4)教会的恩宠 (5)为步入人生旅途的最后阶段作准备 

三、入殓礼 

1、引言:我们相信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进入永生的门径。是出离肉身与主同在。(格后:五.8) 

2、布置灵堂 

3、守灵─守夜礼 

(1)圣歌 (2)祷词 (3)读经 (4)追思亡者 (5)为亡者祈祷 (6)上香 (7)洒圣水 (8)向亡者致敬礼 (9)礼成

4、入殓礼 

(1)圣道礼 (2)降福棺木 (3)献香 (4)洒圣水 (5)祷词 (6)遗体入棺 (7)向遗体致敬 (8)盖棺 (9)礼成 

四、殡葬弥撒 

1.引言:我们虽为死亡的定律而悲伤,却因永生的许诺而获得安慰。主为信仰你人,生命只是改变,并非毁灭,我们结束了尘世的旅程,便获登永远的天乡。 

2.堂咏 

3.忏悔词 

4.求主垂怜 

5.集祷经 

6.圣道礼仪 

  (1)读经一 

  (2)答唱咏 

  (3)福音 

  (4)信友祷词 

7.圣祭礼仪 

  (1)准备祭品 

  (2)献礼经 

  (3)颂谢词 

  (4)感恩经 

    (5)成圣体 

      (6)成圣血 

8.领圣体礼 

  (1)天主经 

  (2)平安礼 

  (3)羔羊赞 

  (4)领圣体 

  (5)领主咏 

9.领圣体后经 

10礼成─祝福礼 

五、告别礼 

1、引言:祈求天主,使我们这位(弟兄/姐妹)即被埋葬的身体,将来复活时获得圣者的完美和地位。 

2、祷词:(告别曲) 

3、洒圣水 

4、献香 

5、为亡者祈祷文 

6、起棺至墓地(若告别礼后举行家祭仪式及公祭仪式等结束后启灵,发引) 

六、家祭仪式 

CopyRight© 龙居山陵园网版权所有 渝ICP备25367485号
陵园公墓网 重庆龙居山陵园网址:http://www.cqlygmw.com/ljs
陵园24小时服务电话:023-65282058 邮箱:183751126@qq.com
联系人:13996186951[彭总] 陵园地址:重庆九龙坡区渝西路文化阁段 邮编:401329    
展开